导语: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这是冯骥才先生在《挑山工》一文中对于挑山工的刻画。
学习过冯先生的文章后,怀揣着对挑山工的敬意,东岳书院“向山而行”理论普及宣讲团首先来到“泰山挑山工”的发源地——沙岭村。从这里开始,挑山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正在齐鲁大地上传扬,在中华大地中闻名。
“挑山工”这一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成王封禅,兴盛于20世纪80年代泰山索道修建之时,时至今日依然可以在泰山登山步道的各处看见他们的身影。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挑山工”不仅是泰山地区独有的一种职业,更是早些年间上至老人,下至青年,祖祖辈辈赖以谋生,赚取家用的唯一途径。
随后,志愿者们一起攀登泰山,在中天门、南天门分别展开实践活动,寻访挑山工足迹,了解挑山工事迹。
一、走进沙岭村,采访老辈挑山工
在沙岭村,志愿者首先跟随村委书记一同参观了泰山挑山工博物馆,了解挑山工们的历史事迹。从秦皇汉武的封禅大典,到现如今的旅游盛况,千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挑山工们勤勤恳恳地把各类需求品从山脚送到海拔一千五百多米高的山顶上。学习了挑山工们的历史事迹之后,队员们还近距离观察了他们的生活工作用具,例如垫肩、拨绳、煤油灯等。透过这些展品,大家对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进一步领悟到“坚韧不拔、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泰山“挑山工”优秀品质。
(东岳书院“向山而行”理论普及宣讲团)
(泰山挑山工博物馆)
志愿者还有幸采访到老一辈挑山工代表——张文亮爷爷。通过爷爷的讲解,我们重温了修建泰山索道的那段峥嵘岁月。“索道轮盘太重,汽车运不上去,直升机也无法负荷,只能靠人抬上去。我们300多个人一起抬着那块轮盘上去,一共走了三天三夜。”我们跟随张爷爷的脚步拜访了其他老一辈挑山工,特此为他们进行了健康检查,爷爷们都很高兴。
(采访挑山工张文亮)
在挑山工博物馆的学习感召下,我们在挑山工村委会进行了志愿帮扶工作,为挑山工打扫日常居住的房子、和挑山工一起观看挑山工纪录片以及为挑山工进行简单的健康检查。志愿者为老一辈的挑山工们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队员进行打扫房间)
二、登上中天门,采访挑山工
“身比泰山矮,志比泰山高。肩挑泰山重,足下众山小。双肩挑走日和月,双足踏遍万重山。”走过沙岭村,追溯泰山挑山工的起源,怀揣着对挑山工的敬仰之情,东岳书院“向山而行”志愿服务队紧接着来到了泰山中天门挑山工基地。
(王师傅向我们介绍挑山工)
志愿者们有幸跟随王师傅一起前往投放点。从中天门到达云霄之处玉皇顶共有5000多个台阶,其中十八盘,是达到泰山之巅最难走的一段山路,几乎没有休息的平地,一路直上云霄。志愿者们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耗时一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来访的游客也纷纷停下脚步与王师傅攀谈,志愿者们也向游客们普及挑山工,为了让游客更好的认识挑山工职业的可贵性,志愿者借此向游客发放有关介绍挑山工一类的小册子。在志愿者的普及下,游客们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了挑山工这一群伟大而值得尊敬的劳动者。
(队员进行支援帮扶)
回到出发地点,志愿者们和挑山工一起围坐休息。为了更好的融入到挑山工这个集体中,志愿者们拿着自己所带的食材,亲自为挑山工们准备了一桌简单小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队员帮助挑水)
一条扁担,两根绳子,上百斤货物压上肩;一副肩膀,两只脚板,几百里山路任登攀。挑山工善良淳朴的为人品质是我们的优秀典范。
(挑山工人)
尽管挑山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岁月的推移,老一辈的挑山工都无法在担任一线工作,时隔至今,仅剩不足十人仍在坚守岗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并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与尊重。让我们不再忽视他们的存在,而是关注他们、支持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挑山工这一群体,正是东岳书院“向山而行”志愿服务队的初心!
(供稿:东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