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下午两点,海右书院109室里,一场关于数字艺术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探索悄然展开。由艺传完满团支部主办的“艺脉相承,无界共生”大学生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展系列活动之专题讲堂在此举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王梓成以PPT讲解为主要形式,与本班学生共同探讨“如何用数字技术激活本土文化基因”,通过详实案例与实操指导,构建起技术与人文交织的艺术交流场景。

活动伊始,王梓成以《数字技术:让文化可触可感》为题展开分享。他的开场PPT以“毛笔”与“数位板”的并置图像破题,点明“传统艺术表达”与“现代技术工具”的共生关系。“在全球化浪潮中,本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找到技术与文化的‘化学反应点’。”王梓成的话语直切主题,随后通过《老街巷数字存档计划》PPT,展示了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城市肌理的全过程。

PPT中,老茶馆的木质柜台、斑驳的砖墙纹理与数字化模型形成对比,搭配现场播放的盖碗茶冲泡音效,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记忆场景。“我们用0.1毫米精度的激光扫描记录物理细节,用环境音采集保留生活气息,让消失的街巷在数字空间中‘重生’。”王梓成说技术应用需服务于文化叙事,而非单纯追求视觉逼真。


讲堂后半程,老师带领学生以“海右书院文化元素数字化”为主题开展即时创作。他首先演示如何用手机拍摄书院木质窗棂,通过3D建模软件快速生成简易数字模型,并在PPT中添加“AR扫描—历史故事弹出”的交互说明。“现在请大家选择书院的一个文化符号,用PPT梳理从采集到呈现的完整流程。”


下午三点,讲堂在《数字艺脉未来清单》PPT展示中结束。清单涵盖“文化调研常态化”“技术工具轻量化”“成果应用场景化”等五大方向,每个条目都附具体行动建议,如“每月用PPT记录一个本土文化数字化案例”“尝试用免费工具完成小型创作”等。艺传完满团支部宣布,将以此次讲堂为起点,推出“艺脉微创作计划”,鼓励学生用PPT梳理创意、落地项目,并定期举办成果分享会。
此次专题讲堂的成功举办,展现了“小而精”的活动价值。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艺传完满团支部通过聚焦本学院师生的实际需求,将“国际艺术交流”的宏大主题转化为可操作的本土实践。当PPT从展示工具变为探索工具,导员与学生共同在“有界”的屏幕上,构建起“无界”的文化创新空间,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注入了“扎根本土、面向未来”的实践动能。
(艺术传媒学院系供稿 撰稿:桑雨娜 摄影:樊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