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各学院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间的交流,提高志愿服务项目水平。5月23日15:00,由大数据学院承办的汶河工作坊第92期,在海右书院106室顺利开展。
本次活动邀请团委陈婷老师以及各学院辅导老师参与,大数据学院张玉凤老师担任主持。活动伊始,张老师就本期汶河工作坊活动形式、活动流程进行介绍,活动采取了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享+互动讨论环节相结合,以“如何更好发挥志愿育人的成效”这一议题展开讨论。
首位上台分享的是团委陈婷老师,她谈到我们应在“换位思考”中提升专项志愿服务队育人成效。各个学院均有成体系的专项志愿服务队,在立足学院专业特色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更应注重活动细节,提升活动质量。陈老师提出为确保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和高效性,学校可以建立并明确奖惩制度,以此激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规范他们的行为。在学生个人以及团体层面,更应紧密关注并回应学生们的真实需求,了解他们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们真正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关怀,让他们在组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志愿服务项目中去。
第二位分享者,是来自淬炼商学院的赵欣欣老师,她详尽地为大家介绍了“缘聚泰山·护佑行者”和“情系岱庙·非遗传承”这两个特色鲜明的专项志愿服务项目。在分享过程中,赵老师不仅阐述了这两个项目的核心宗旨和实施细节,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对于推动泰山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向大家介绍了“1+1+N”的方法和“2+3+N”的志愿服务模式,强调了这些模式在提升志愿服务效率、扩大志愿服务影响力以及增强志愿者凝聚力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各个学院开展志愿服务方面提供宝贵经验。
最后,大数据学院苑化强老师全面向各位老师分享大数据学院志愿服务开展情况,本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携手专项志愿服务队共同打造专属于大数据学院的志愿服务特色,云上社区“e码轻松办”专项志愿服务队,立足专业特色,打造“神奇的二维码”,真正实现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数据e学堂”专项志愿服务队,下有四个优秀品牌子项目,负责三个全国性宣讲团,更是大数据学院志愿服务的一大亮色。学院“志愿合伙人”“志愿故事汇”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聚焦志愿者的专业化技能,促进各学院品牌项目的交流。
三位老师分享结束之后,27位老师随机被分为了三组,每一组围绕各自议题展开积极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分享。第一组,大数据学院东野圣萍老师以志愿组织角度,精简讲解如何更好地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体系化开展。东野老师指出志愿服务应注重细节化管理,提出新思路,通过细节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明白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和奉献。
第二组,大数据学院杨文钰老师从志愿参与角度出发,就如何发现、挖掘、强化学生参与志愿的动机,提高学生志愿参与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通过项目和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以及服务对象的需求而提供相配的帮助,做到志愿的延伸。
第三组,大数据学院冯瑞玉老师从志愿服务角度,浅谈怎么提升志愿的实效性。冯老师以“数据e学堂”专项志愿服务队为例,强调了志愿实效性在提升活动效果方面的关键作用。她认为,前期做好背景调查,后期进行专业性+个性化的志愿服务才能够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
最后,大数据学院学工副院长刘睿智老师为大家深入剖析了志愿服务的三个核心要点:一、志愿服务要有依托。每个学院根据专业特色,有依靠、有本领、有专业性地去做志愿服务项目,在适合自己领域中做优质的专业志愿服务。二、志愿服务要有差别。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志愿服务项目有所错位,避免重复和浪费资源。每个学院立足专业特色与优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三、志愿服务要有联动。他认为,每个学院都应该积极联动起来,加强学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合力,大家可以共享资源、互通有无,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志愿启程,为爱发声。本期汶河工作坊老师们精彩的发言都将成为志愿者在志愿路上的“指明灯”,各学院优秀品牌项目的志愿故事将成为“孵化器”,推动学院志愿服务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志愿服务一直在路上!
(供稿:大数据学院 撰稿:郭祥蝶 摄影:徐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