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10 日,一个注定被铭记的日子,薪火“乡”传乡村振兴促进团为期 7 天、长达 168 个小时的“三下乡”志愿实践活动,在王林坡村圆满收官。18 位怀揣着梦想与热情的志愿者,用他们的青春力量和无私奉献,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清晨的阳光还未完全洒满大地,指导老师和促进团的成员们就已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了书院。他们深知,这一天是为书院画上完美句号的重要时刻。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和专注,准备为这最后的装饰工作倾尽全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侧院外那醒目的标语:“所有惊喜都藏在志愿服务里”。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更是志愿者们内心深处的信念和追求的真实写照。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执着。
就在大家忙碌之际,村里的村支书也来到了书画院。他的脸上洋溢着欣慰和赞赏的笑容,目光中满是对志愿者们工作的高度认可。他激动地说道:“孩子们,你们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座书院的改造,是我们村的一大幸事,它将为村民们带来知识和希望。”村支书的赞扬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位志愿者的心田,让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为了赋予书院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志愿者们还特意请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书法老人。老人饱经风霜的双手紧握毛笔,苍劲有力地写下了志愿者们精心构思的词句。两个侧屋分别呈现出“逢事 逢生 逢知己”“见山 见海 见自己”的意境,主屋则是“读书喝茶,听风看雨”的悠然,而装有旧报纸的房间里,“喝茶,见自己”的字样更是增添了一份宁静与自省。
在这酷热难耐的午后,志愿者们却依然坚守在书院的改造现场,开始了钉钉子这一艰难的任务。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从他们的额头滚落,后背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紧紧地贴在身上。墙面的质地坚硬,钉子总是难以顺利地钉入,他们咬着牙,坚持不懈地挥动着锤子,那一声声沉闷的敲击声,仿佛是他们与困难抗争的战歌。
然而,回顾这漫长而艰辛的 168 个小时,志愿者们所经历的远不止这些美好的瞬间。他们初到王林坡村时,面对简陋的住宿条件,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自行组建住宿的床铺,哪怕环境艰苦,也无人嫌弃。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这点困难与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相比,微不足道。
在这 7 天里,天气变化无常。时而骄阳似火,高温让人酷热难耐;时而暴雨倾盆,道路泥泞湿滑。但无论面对怎样的恶劣天气,志愿者们的决心从未动摇。高温时,他们选择在夜晚挑灯奋战,借着月光和灯光的交织,继续为书院的改造添砖加瓦;暴雨时,他们撑着伞,保护着手中的工具和材料,不让雨水浇灭心中的热情。他们纯手工打造木制相框,相框中挂着“逃离城市计划”几个大字,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在房子门口旁,他们用心制作的鲜花瀑布,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倾注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对乡村振兴事业的执着。他们的心中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那就是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村民和游客,在踏入房子的瞬间,便能被眼前这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所陶醉,感受到乡村那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在这 168 个小时里,志愿者们不仅要克服外在的困难,还要战胜内心的疲惫和动摇。有时,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们的身体感到极度疲惫;有时,遇到的技术难题让他们陷入沉思和困惑。但每当他们想到村民们那期待的眼神,想到书屋建成后将给村民们带来的改变,他们便又充满了力量,重新振作起来。
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书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众人面前。原本破旧的书画院,如今已变成了温馨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泉乡书屋”。当促进团成员们看到村民们在照片墙前兴奋地指指点点,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那种深深的自豪感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心头。他们知道,这 168 个小时的付出是值得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乡村创造了一个知识的殿堂,为村民们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
这座书屋的成功改造,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是精神上的鼓舞。它让村民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而对于这 18 名志愿者来说,这将是他们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一段永远值得回忆和骄傲的篇章。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用青春和智慧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这座“泉乡书屋”,也将成为王林坡村发展的新起点,见证着乡村的日益繁荣和美好。让我们共同期待,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会有更多这样的璀璨华章不断书写,更多的梦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绽放光芒!
(供稿:建筑工程学院 撰稿:张震 孟一豪 张智恒 摄影:邢嘉豪 郭庆栋 赵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