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满焦点当前位置: 首页 >  完满教育 >  完满动态 >  完满焦点 >  信息正文

【三下乡】“汶岸寻星”三下乡第四站|今天我们调研与奉献双重奏,从人文看大汶口

时间:2024-07-07 11:55:5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细雨绵绵,如丝如缕,轻轻拂过村的每一个角落,在这雨幕之中,“汶岸寻星”大汶口文化宣讲团却未停下脚步,7月7日宣讲团成员们顶着蒙蒙小雨,踏着湿润的青石板路,来到泰安市大汶口镇郭家楼村,走进村落街道间,走进村镇中居民的家中,或是调查研究大汶口文化,或是为老人们送上暖心帮助,以切身行动感受着大汶口文化在血脉深处的悸动,亲眼看到大汶口文化在村落间留下的文明记忆。

雨水沿着屋檐滴落,发出清脆的声响,与志愿者们轻快的脚步声交织成一首温馨的旋律。虽然雨水打湿了衣襟,但宣讲团的成员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温暖的笑容。在老人们家中,成员们不顾湿滑,手持清洁工具,认真地打扫着每一个角落,老人们的居住小屋就在成员们的努力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宣讲团的成员们来到老人家中,有的负责清扫老人的家中庭院,有的则走进老人家中,帮助老人整理房间、擦拭家具。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只为给老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你瞧,宣讲团的桑高科同学正手持扫帚,站在王爷爷的小院中央,开始了他的清扫工作。他的动作沉稳而有力,扫帚在他的手中仿佛变成了一把魔法杖,轻轻一挥,地面上的落叶、尘土便纷纷被卷入畚箕之中。刘颂波同学则手持抹布,在小屋里默默耕耘,眼神专注而认真,他仔细地打扫过每一个角落,每一次清理都凝聚着他对老人环境的细心呵护。宣讲团的成员们用行动,如同春风化雨般让小院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整洁,诠释着对老人的关爱与尊重。

镜头一转,另一队宣讲团的成员们在书记的带领下,依次拜访对大汶口文化有所了解的居民们,听听他们口中大汶口厚重的历史。一进门,主人公欢迎宣讲团的到来,片刻寒暄后,便将大汶口周边的历史变迁与传说故事讲述给好奇的同学们。原来,由于靖康之难与黄河决堤的双重难题,明朝的工部尚书郭朝宾从山西来到宁阳,也带来了郭家楼村的繁荣。这位居民还希望宣讲团能够常来交流,将更多的传说故事分享给大家。而下一位要拜访的居民是一位83岁高龄的书法家,他分享的故事是有关他所接触到的大汶口文化:1971年老人还在小学教学时,就亲手摸到过因挖掘池子而发现的天蓝色陶罐、石斧,还在道路旁捡到过燕子石(古地质年代三叶虫遗体),得到了不少同学羡慕的感叹。

另一位想要分享故事的老人是一位奇石木雕收藏家,他利用漫山遍野随处可见的石块与枝条,用灵感拼贴而成形状各异的奇石木雕。老人热情地邀请宣讲团的成员们观赏他的作品,并将郭家楼村村名的来源与“三山夹里井,七十二道沟”的典故讲给大家听,同学们为老人对历史深厚的了解以及奇石木雕作品而惊叹,感慨高手在民间果真如此。

调研与志愿活动之余,“汶岸寻星”大汶口文化宣讲团成员们同样受邀来到了非遗岱宗传拓传习基地,亲身体验到了非遗岱宗传拓的魅力。桌上摆放的石碑和古朴的拓板透露着岁月的厚重,在散落的各式工具旁精致的拓印随处可见。一位经验丰富的村民老师,以他那双布满岁月痕迹却异常灵巧的手,向同学们展示着拓印的过程,“拓印也分阴拓和阳拓,它起源于很久之前,是古人传播与保存知识的一种方法。”“你们看,上墨要轻拍,不要太心急”淳厚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伴随着精湛熟练的动作,静静讲述着这项古老技艺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宣讲团的成员们也跃跃欲试,小心翼翼地拿起拓包,蘸取适量的墨汁,轻轻地在碑石上拍打,每一次落手都充满了敬畏与专注,充满着对这种非遗文化的敬仰与敬畏。最终,一幅精美的碑文拓片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缓缓呈现,仿佛穿越了时空,将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展现在眼前。

感想:

身为家乡一分子,我对大汶口文化曾做过很长时间的研究调查,明白调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看到年轻人们有心意有动力去接触了解这份久远的文明,也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到骄傲自豪。

——郭家楼村村民

这次能为老人们打扫卫生让我感觉到很高兴,我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虽然这些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小事里才能看到细致与认真的态度。如果有机会我想常来帮助老人。

——“汶岸寻星”大汶口文化宣讲团成员刘昌杰

(供稿:东岳书院)

书院社区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关注抖音